第一輯

www.gxbszx.gov.cn

2012-03-06 16:05 閱讀:192712次 作者:劉富宗 編輯:李長壽 來源:廣西百色政協網

百色,是壯語譯音,其名稱來由有四,當地老百姓公認且廣泛流傳的主要有二:一是古代在今百色城大碼頭水邊有塊平整的大四方石頭,高出水面幾寸,是天然的洗衣場,居民常到此洗衣服,壯語稱洗衣服為“固色”;而洗衣服的地方處於剝隘河與澄碧河匯合的水口,壯語稱口為“百”,“百”和“色”合起來稱百色。二是在古時今百勝街坡射巷西面的坡地有個小寨,叫博澀寨,坡射、博澀、百色同音。外地來當地任職的流官不懂壯語,用譯音稱百色。兩種說法以第一種說法為多。

百色,清雍正六年(1728年)以前,無名入經傳,有者,始於雍正七年(1729年),清廷將思恩(今武鳴縣)府理苗同知移駐百色,建立百色廳,這是百色得名之始。從此,中國版圖刻上瞭百色二字。百色建廳翌年,為避免流氓、兵痞的竄擾,為保官穩位和百姓安危,百色廳官下令興建瞭城墻。

百色城墻高約3丈(10米),頂寬約3米,周長3華裡又61丈(1703米)。城墻兩面用大火磚砌成,墻頂亦鋪大青磚,大磚長約45公分,寬35公分,厚8公分,每塊重約12~15公斤,強勞力一次也不過挑4塊。墻體為雙羽墻,內墻和外墻之間填滿泥土,上面用青磚鋪好,可作通道,也可存放一些必要物資。城墻東起今百色飯店東側,繞過飯店後面高地,過百色中學後面高地(今該校體育場、遊泳池),過右江區醫院,至右江區政府北面,過今市法院(舊址),東折過右江區交通局,繞經軍分區幼兒園過軍分區東南面斜坡下今太平街糧店,再東過今人民菜市,往北過今新華書店(中山一路)東側,上百色飯店至起點相銜接(附圖)。城區包括今百色飯店、百色中學、八一希望小學、右江區醫院、區武裝部、區政府、市檢察院、市法院(舊址)、市第二幼兒園、區交通局、軍分區、區商業局(民貿局)、太平街糧店等單位及居民,面積為0.25平方公裡,人口約2000人。墻城四周設置東、西、南3門,東門稱承恩門,設於今百色飯店東側城墻處;南門稱泰平門,設於今太平街糧店的城墻處;西門設於今市公安局與市法院公證處之間的路口,稱懷遠門。門高約7米,寬5米,門板厚約10公分,板面裝有大圓頂釘,很牢固。晚上把城門關好,無人能爬墻入竊。

城墻建好後,墻內稱廂內,墻外稱廂外。廂內有升平、太平、青龍、中府、後府、營後等11條街巷,勝跡有寶塔腳;城廂外有大街(今解放街),後增加橫街(中華街)、接龍街(今右江區農業銀行北面斜坡處)、北勝街(今百勝街)等,勝跡有1720年興建的粵東會館(紅七軍軍部舊址)。

城內建築物先後有(自西向東排列):上排為城隍廟、忠義祠、文昌宮、火藥庫、青隆街(巷)、鎮府(總兵官軍營)、文廟、考棚、中府(中營遊擊)、百色廳署美國商標註冊費用、守備署、神龍廟、馬王廟、武廟、慶祝宮、軍火庫等。下排有火藥庫、李公井、龍王廟;有水塘、升平街。乾隆四年(1739年),增設巡檢司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百色同知為加強城區守備。投資在城墻上新建三座護城堡,因形狀彎似月亮,故稱月臺,供守護兵丁使用。

建城時,在今軍分區大門內平地有一座墳地,是當地居民韓傢祖墳。為使用此地,官方派員與韓傢商議遷墳,韓傢財主聽說要遷祖墳即表示拒絕,給錢不要,說“這是韓傢風水寶地,它永保韓傢興旺發達”。官方與韓傢多次交涉,均未達成任何協議。後官方提出“以地換地”的建議,韓傢財主心有所動,就問官府“給多少地?”官員反問:“你想要多少地?”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,官方提出條件說:“你要地可以,我要用黑佈把你的眼睛蒙上,你原地轉三圈,立定後你指向那方向就給你那方向的土地”。韓傢財主閃動眼睛想瞭又想:“如得東南面的那畢片(約3~4萬畝)合算,可成為百色廳的大財主瞭”,便暗下決心碰碰運氣,答應官方提出的條件。於是,雙方簽訂契約書(協議書),來到墳地邊,請來證人,按官方所說操作起來。韓傢財主轉三圈後立定,伸手一指,所指卻是城西的凡平村(今建華廠)方向,官方就把凡平這片土地劃歸韓傢,並把韓傢墳遷走。但是,韓傢不甘心這樣就把祖墳輕易遷走,便擇“良辰吉日”,把其祖宗的一塊“人中骨(頸中骨)拿來燒成灰,放進酒壺裡和酒溶成液體,在一晚天臨黑時派人將骨灰酒拿到(今軍分區)大門斜坡處,斟(倒)在土縫裡,讓其滲入地下,等於新葬墳而不離原寶地。不料,這倒骨灰酒的人的舉動,被兵丁發現,兵丁即刻向長官報告,官員聞報即進行實地勘察,聞到酒味,並見到灰質的碎粒,斷定這是骨灰酒,便令兵丁將骨灰酒濕土鏟起,抬到城外倒掉。

百色古城墻歷經風霜,飽受襲擊,在戰火和風雨中日漸損壞。咸豐三年(太平天國三年,公元1853年),在天地會活動和農民起義軍影響下,土田州凍罡村陳興富率部千餘人圍攻百色城,因墻高門固,遭廳兵抗擊,圍攻月餘不克敗走。咸豐五年(太平天國五年,1855年),百色古城墻遭洪水沖擊,南門(泰平門)附近城墻被洪水沖塌129丈(430米)。事後由百色廳署同知慶齡籌款修復,並在城墻上新建城垛185個,供兵丁守備使用。又在今大碼頭斜坡處興建炮臺一處,作渡口防衛。後在大碼頭斜坡建一座迎送亭,凡新任官員上任,舊官員卸任,均在此迎送。如有為民做好事而犯上司被解卸的官員,官方不予送別,百姓卻自動到此送行。因而迎送亭為官民活動場所之一。

咸豐十年(太平天國十年,1860年)2月24日,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將石鎮吉、石鎮常率部數萬人馬,圍攻百色廳城,百色廳署、鎮府(軍營官府)派兵丁據城固守,石部多次圍攻不成,於2月27日,派兵在東門(承恩門)城墻下挖洞,用棺材裝火藥爆破城墻,炸塌東門右側城墻10餘丈(30多米),太平軍湧入城墻內,萬兵沖上,雙方撕殺,血流成河,死傷無數,太平軍石鎮吉部不支退出。在城外的石鎮吉部繼續圍城,並謀劃第二次攻城。3月初一日,石鎮吉利用清明節和壯族歌節將到之機,在城東搭臺唱大戲,鑼鼓喧天,人來人往,熙熙攘攘,非常熱鬧以此麻痹廳官;另一方面佈置人員在夜間第二次挖東門城墻腳下,打算繼續用炸藥攻城。但這密計被在百色經商的廣東新會人探知,向百色廳官告密,官方得知消息,即令兵丁在護城月臺周圍砌灶,用牛耳鑊(最大的鐵鍋)裝滿桔水糖(榨甘蔗的廢水,可作酸醋,可提煉酒精),用柴火把桔水糖燒滾後放在城墻上;又令兵丁將木條雜物搬上城樓。3月初二日,太平軍又在城東門用棺材裝炸藥第二次炸城墻,炸開瞭個大缺口,士兵們蜂擁而入。百色廳兵丁在城墻上將滾燙的桔水糖倒下,把沖入缺口的太平軍燙傷,繼之把雜物拋下,塞在缺口處,阻止瞭太平軍的進攻,石鎮吉第二次攻城告敗。此時,百色廳同知陶兆恩、右江鎮總兵官富順探知太平軍內有人想刺殺石鎮吉,便於3月15日率部出城襲擊太平軍。16日,太平軍戰敗,石鎮常率部向上林(今西林)方向撤退,後在茶塘村被團總李汝昭殺死,石鎮吉父石龍泉、兄鎮高、鎮奇、弟鎮發、養子均戰死。石鎮吉、陳於麟、黃貴生議計欲回慶遠與翼王石達開匯合,於22日行至安定土司匹夫關時,被土司潘梧阻擋,雙方撕殺後石鎮吉部戰敗,鎮吉等被俘,後死於桂林。鎮吉餘部由曾廣依帶領北走西林,其中部分太平軍離開隊伍後留在今西林、定安一帶定居(現那些講客傢話的村民便 是)。

太平軍百色城之戰結束後,百色廳同知為“獎勵”告密人,將百色城的煙絲業生產權劃給新會人經營,作為專利美國商標登記台中,並刻石碑立於大碼頭,以保護新會人的煙絲生產權不受侵犯,此專利一直到民國初年才被打破。美國商標註冊流程

清同治至光緒年間,因戰亂泛起,加上年久失修,百色古城墻坍塌嚴重。進入民國年間,軍閥混戰,百色城多次發生戰鬥,以城墻作堡壘,加速瞭城墻的崩潰。民國25年(1936年)6月1日,李宗仁、白崇禧與廣東陳濟棠聯合發動反對蔣介石,開展抗日救國(稱兩廣事變、“六一”運動),將第一、四集團改稱“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”,白崇禧下令時任百色區民團指揮官蘇新民、百色縣縣長羅福康拆除舊城墻,將大磚頭分別運至百色城西南山坡、馬鞍坡、鵝嶺、後龍山、恙園坡等處修築碉堡,防禦蔣軍攻擊,百色古城墻從此被大部拆除,剩下一些墻腳磚被居民挖出使用,惟有大西門城樓因較高且危險,無人敢爬上拆除,故得以保留至1953年,後修築百色至陽圩公路時拆掉,今市法院舊址建樓時大西門已全無蹤影,至此,百色舊城墻完全消失瞭。20世紀70年代百色中學修建遊泳池時,挖池基還挖出部分古城墻腳大磚,作砌池邊墻使用。

百色又稱鵝城,這眾所周知,但鵝城別名之來歷卻鮮為人知。其實百色鵝城別名之來歷,也與古城有關。據說,在百色建城前,有一地理先生從外地沿“龍脈”尋找風水寶地來到今百色後山眺望,發現百色城池地盤酷似鵝形,便驚詫地叫起來:“天鵝飛到此下地飲水,寶地也!”地理先生的發現很快在當地附近村民中傳開,不少人上後山眺望欣賞,果真發現城池酷似一隻展開翅膀,伸著長頸尖嘴插進河中飲水的飛天鵝。鵝的輪廓:今百色鎮希望小學(一小)至百色中學西面地段為鵝身,一小前面下坡沿太平街到十字街(愛新街)口為鵝頸,十字街突起高地為鵝頭,直至中華街(第二個十字路口)邊,嘴甲已伸入到剝隘河(從大碼頭至上宋渡口河段稱鵝江)中飲水,人眼不能看見。鵝的右翼從今軍分區起至今市法院、右江區幼兒園左面墻邊;左翼從今百色中學至百色飯店、右江日報社、右江區農行止。左右兩翼是張開著地。百色鵝城別名由此而得並流傳至今。百色建城後,一直是左文右武(由北往南看),即以今八一希望小學為中界,左翼為方官和學子之衙府,右邊即為軍營駐地。

發現天鵝下地飲水後不久,地理先生因病辭世,村民把他葬於鵝城西北面的高山上。地理先生姓甚名誰,無人知曉,但地理先生生前很喜歡吃鵝肉,村民在每年清明節時,挑生鵝到其墳地邊宰殺,煮熟後祭拜地理先生,久而久之,民眾稱此山為鵝嶺(粵語),當地流官畫地圖時感到寫鵝嶺不妥,改為探鵝嶺,故官書一直沿用探鵝嶺一詞,而民間仍沿稱鵝嶺。

百色古城自興建(1730年)至最後一處—大西門城樓被徹底(1953年)拆挖止,歷經223年,現雖已不見蹤影,但她曾是百色城的象征,曾為百色的安寧穩定發揮應有作用,見證過百色的歷史發展。如今,百色大大地突破瞭舊城的規模,發展成瞭具有15平方公裡,近2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,展顯著新時代城市的風貌,正朝著綠色的現代化城市發展。“龍山騰龍龍騰山,百色百變變百色”。百色發生瞭巨變,百色還在變,百色正在騰飛。

(作者:原縣級百色市黨史辦主任)
arrow
arrow

    rrj975jt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